记住密码忘记密码

嘉德拍卖

新闻 > 展览展讯 > 正文

林宝春:艺术家就像科学家、哲学家,有时也像疯子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6-03-11

摘要: 摘要: 难以想象,如果一位艺术家只是为了应付、为了生存,即为了名利或物欲的目的而创作,却失去了本应不断升华的创造力及促动此创造力的激情,是多么可悲的事。那么这世上也将不会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

创造力是一种救赎


(张雄艺术网 文/胡莹)难以想象,如果一位艺术家只是为了应付、为了生存,即为了名利或物欲的目的而创作,却失去了本应不断升华的创造力及促动此创造力的激情,是多么可悲的事。那么这世上也将不会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的更迭,也不会诞生塞尚、毕加索、梵高、莫奈,潘天寿、李可染、黄宾虹、齐白石等艺术大师及他们留给后人的传世名作。读当代艺术家林宝春先生的画与人,让人重新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渴望,创作的渴望,创造的冲动,他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却又非常“实诚”地将人们引入现实境地,它就像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有一把逃不开的枷锁,不断地挖掘出枷锁背后至真、至善、至纯、至美的灵魂,最终使人性从中解脱出来。最重要的一点是,林宝春先生的创作点亮了艺术家为创造而生的激情,就像毛姆曾说,美是一种奇妙而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经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这种创造性或许就是艺术家自我的以及对芸芸众生的救赎。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写作与艺术的对话


也许我曾经想过约十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述此次我与林宝春先生的对话及对其的解读。比如我对这幅一位冥想或静修的老者托起一只手,恰巧有两只鸟经过的画感兴趣。林宝春先生说那是一只正在下坠的鸟和另一只在飞翔的鸟,老者作思考状,表达着不舍与怀念。比如这幅描绘鸟与鱼的作品,这些被一条条线牵引着“钓起”的7条鱼,没有鱼鳍,又似鸟的身形,被七零八落地“牵钓”着,旁边一颗树庄上倒站着两只鸟,一只还“背着”一只,是一对怪鸟。画风有些八大的寥寂,也透着乐趣与几分讽喻,表达的是童年的美好时光。林宝春先生说,他从小就喜欢抓鸟、打鸟、养鸟,对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将田园风光融入进自己的作品中,2013年他创作了《慧鸟集》系列作品。他笔下的鸟,有的被无限的放大,在奇花缭艳的远古森林中自在地栖息,然而你总能在画面中看到一些“未说完”的故事,观者会身不由己地陷入其中,去揣测作者的用意,去想象身处的奇境,去思考“鸟儿”的思虑。它就像天方夜谭,越迷雾重重,越有挖掘的空间,越令人兴奋。

 

然而就像林宝春先生所说,艺术家在创作完成作品的那一刻,作品与创作者已没有任何的关系。每一幅作品都有它自己的宿命,当你第一次看不懂其中含义,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忽然想起这个作品,想起与自己有关的东西,就是好的作品。我也不再去想林宝春先生画的是人,是兽,是普通大众,还是高僧智者?我所关注的是画作本身内在的“兴奋度”,内在的深意,内在的可读性。我对林宝春先生说,第一次读这样“超现实”的艺术作品,里面透着天真、浪漫、温情与激情,还蕴含许多“无解”之韵。他说,他也经常回过头来读,常常会有新的感触,他也是自己的观众,也无法完全解读。我非常理解在艺术创作生涯中时时饱含的这份激情多么可贵。就像我曾经编排假设过十种不一样的风格来写这次访谈,或更加集中,或更加犀利,更加直截了当,或考虑更加全面,阐释更加完整,或更具随性的文学性质来表述,但最终还是更具当下性,不知不觉会与在场的情境融合一体,想以这样一种真实的心性来与观众谈谈我与林宝春先生就其艺术创作的对话一二。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艺术创作:内敛的“软暴力”

 

我想,林宝春先生虽是在画梦境,在画自己的内心,但其创作折射的却是现世,笔触本应是犀利的、并不唯美的。而林宝春先生的画作为何予人天真、温情、浪漫、激情之感?

 

林宝春:我从小喜欢画画,高中艺术生县重点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入大学。0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油画专业。毕业这5、6年来一直从事油画创作。我创作的材料不限,常以不同的形式表现。除了油画,我还结合丙烯,黑白木炭等方式进行创作。

 

我的创作理念是追求一种中国传统内敛的方式,我的创作形式不会太过于直白,我把自己的想法隐含在作品里面。我将源于现实的客观物像重新梳理,将其转化为另一种形象。以“软暴力”的形式表达深层的想法。所以我的作品里看不到很写实的东西,我将物像的棱角磨平,变相出来之物以很方正、偏柔然的形式出现,画面曲线与线条比较多,一种流淌的形式。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艺术家像科学家、哲学家,有时也像疯子

 

林宝春:我想超现实主义艺术更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我是受西方大师达利的思想启迪开始创作超现实主义画作。我画自己的梦境、画自己童年的成长经历、画与自己内心有关的东西。我觉得超现实主义隐藏着更多的象征,比如说达利给我更多的是精神的引导和启发,受他的启发,我发现原来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加疯狂、荒谬、背离传统的视觉习惯、视觉规律。而在现实中没法表现得这么彻底,没法表达“自我撕裂”的强化主观意识的情感。超现实主义艺术更多表现的是心灵的对话,心情与当下的对话,侧重于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随时随地都在成长。这就给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我觉得艺术家像科学家、哲学家,有时也像疯子。艺术学术,有它自身的规律性,我们要去挖掘、去探索,它是很严谨的学科,但又不像科学那么严谨,有些感性。艺术家们发疯起来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艺术家又像哲学家,当艺术达到一定高度,里面会隐藏很多哲学思想、宗教理念。所以很少有画家在画的时候把其内容限定死,艺术家本身不一定想赋予它过多限定。一张好的艺术品是很丰富的,读者可以有很多种方向去解读。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中西交融非中西合璧

 

林宝春:中西合璧是指工艺品,如中外合资实现机器生产。我不排斥世界性国家交流,但这是叫学识与融合。随着世界一体化,东西方文化各有侧重点,它们即是独立的又是相通的。就像宗教信仰达到一定高度,最终都是为了救赎众生,得到解脱。比如达利对情感的宣泄方式启发了我,我将这种启发运用到创作中,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表达。而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制。

 

我大学时,对油画比较好奇,就去学,但我从没放弃国画。不一定要画,但国画一直在我心里。一直在关注,一直在研究。也许在某个阶段,我会用国画的形式创作。艺术的表现形式是无穷无尽的。心灵相通后,任何材料、任何方式都能称心地运用,中西交融可以的话,是最好的方式。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每幅作品,有属于自己的宿命

 

艺术与观者之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是所有人都要懂。艺术家在创作完成的那一刻,作品就和艺术家没任何关系了。一幅作品,有属于它自己的宿命。一幅好的作品,不一定立刻一目了然,是可以慢慢欣赏的。第一眼看不懂,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心里噗通一下忽然想起这幅画,想起与自己有关的东西,它就是一张成功的作品。


好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自发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出的个体,是饱含真情实感、个人艺术特色,同时又能和宇宙万物相通的。其二,它具有艺术规律表现形式的高度。其三,它是将小我隐身潜在的大爱中,具有哲学思想与大爱精神。三者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艺术创作就是比较上层之作。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马云是企业界的“艺术探险家”

 

林宝春:当代艺术是艺术发展的方向。目前市场上认为当代优秀的艺术品太少,只能说,国内真正在当代领域探索得比较深入的艺术家比较少,而不代表这个方向是错的。当代艺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马云就是企业界的“艺术探险家”,他做的事就像在搞艺术。他具有艺术家的冒险精神,具有掌控时代颠覆的能力。马云所做的事,就像艺术家的行为作品。艺术家应该要有这种创造的勇气,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林宝春作品

 

一辈子,一个信仰

 

林宝春先生说,他曾经想过要不要走市场,却说不通自己的内心。艺术是他儿时的梦想,人的一辈子只有一两个梦想,这个梦想可能是自己未来的信仰。所以要尊重自己,不要让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


林宝春


林宝春

 

林宝春先生告诉笔者,在创作艺术时,不会考虑市场,考虑这幅画是否能打动自己为最根本。创作完再考虑市场,他说,我的作品,不一定是大众口味,只要遇到有缘赏识之人就很幸福。他会将艺术创作一辈子认真做下去。我相信,艺术的创造力是一种救赎,林宝春先生的艺术创作有着发自内心、发自本源的源源不竭的生命力!(2016.03.10)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分享: 更多
用户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