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忘记密码

嘉德拍卖

新闻 > 教育评论 > 正文

往届毕业生的访谈:不是样板是参照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6-06-27

摘要: 伴随着艺术高校热闹绚丽的毕业展闭幕,4年或7年的专业训练正式结束,那些怀揣艺术梦想的学子们,需要开始面对新的人生旅程。面对生活的挑战,依靠什么来坚守艺术?

原标题:不是样板是参照——一组对往届毕业生的访谈

  怀念与感伤、期待和彷徨,每年的6月毕业季,都是让年轻学子们五味杂陈的季节。今年亦然。伴随着艺术高校热闹绚丽的毕业展闭幕,4年或7年的专业训练正式结束,那些怀揣艺术梦想的学子们,需要开始面对新的人生旅程。继续做艺术?这也许是青年学子们最朴素的理想,然而,理想绚烂往往不敌现实骨感。他们中又有多少人能继续追梦?面对生活的挑战,依靠什么来坚守艺术?就业或创业,能否照进艺术那一缕阳光?对于一切的可能,给出答案,或许为时尚早。本期美术文化周刊讲述一组“曾经的毕业生”的故事——他们大都是当年毕业展上闪耀的新星,不是样板,且为参照。

  刘仕奇“曲线救国”

  采访刘仕奇时,他正忙着与一家艺术类网站签约的事儿。两年前,中国人民大学油画系研究生刘仕奇毕业,进入北京人大附中成为一名教师。然而颇有意味的是,获得这份工作,他靠的不是油画专业,而是此前积累的外语优势——目前他在学校教授A—level和IB国际艺术课程。刘仕奇说,毕业前自己的理想就是能继续做艺术,现在一面教书,一面与画廊合作,“这个理想算是实现了……”

  在中学教学与艺术创作间忙碌着,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更加具体,刘仕奇坦言:“毕竟我们目光所及远比心中所想要短浅。”但无论如何,机会仍然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提高个人能力是第一位的。刘仕奇说,自己始终记得导师闫平的话:“做好规划,给时间布局。能按照计划坚决执行,到最后想不成功都难。”“教好书、画好画”是他对未来最现实的规划。

  周婷找准了方向

  经过中央美术学院7年的学习,周婷在2015年获得了品牌设计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后,跟随导师韩家英继续从事设计工作。在设计领域,品牌设计算是传统的专业方向,毕业一年的她告诉记者:“这需要我们在实践的同时寻找创新方式,比如由传统纸质媒介慢慢转向移动设备、装置等更多样的形态,通过尝试与实验,找到一个与品牌恰切的平衡点。”在这个过程中,她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勇敢,不能怕犯错,试错同时也许就找对了方向”。大学时候觉得“设计总监超级牛”,工作后才发现那是“苦并快乐着”,周婷感慨:“艰辛不是几句文字能表达清楚的,但是所经历的困难与收获能成为扩展自我视野的基石。”她现在的理想,是通过自己的设计改变身边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有“话语权”的设计师。

  陈水兴为生存头疼过

  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毕业生陈水兴的追梦路上,艺术之路的艰辛首先是经济的拮据。本科毕业后本想读研,迫于生活的压力他选择了先就业,此后一边工作一边考研。“也正是那个时候,坚定了自己求艺之路。”陈水兴回忆说,工作几年却没有什么积蓄,即使在读研期间,也多是靠帮人画画和朋友的照顾来维持生计。2011年,以创作一等奖学金的好成绩从研究生毕业后,陈水兴开始在美院做代课教师。而参加几次国内外的写生活动则让他再次陷入经济的困顿和焦虑中。

  幸运的是,此后举办的几次个展中,陈水兴的作品得到藏家认可,其中一次展览便有50多幅作品被藏家购买。后来,随着陆续在广东省及全国性展览中获奖,他加入了中国美协,2014年作品还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毕业这几年,我为生存头痛过、烦恼过,但始终没想过转行。追求艺术的道路总是曲折的,也许正是路途中的阻碍,磨练了我的意志。”今年,他刚考上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艺术之路将继续。

  李宗伟跳出了“小圈子”

  “艺术不是青春饭,而是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时间来沉淀。”说这样的话时,李宗伟是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2015年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水墨画专业毕业后,他选择暂时跳出艺术圈。虽然从事的行业已经基本与艺术无关,但他并不认为这是“转行”,而将其视为追求艺术的规划之一。

  “我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做与艺术品有关的经营。本来生意还不错,毕业后因心急而导致亏损,不得不将公司转手。这也让我发现自己缺少管理经验,便找到一家能够锻炼自己这方面经验的公司工作。”在李宗伟的判断中,做艺术必须要懂得管理,懂得营销。“这个社会已不像以前只要埋头画画、混头衔就能成功……我从开始读本科就一直怀揣职业艺术家的梦想,那时一心想着出作品、参加展览。但后来慢慢发现,越是想往艺术圈子里去扎堆,越是急于参加展览、卖作品,反而让自己越来越迷茫。”回顾自己的经历,他说,“我当时一门心思想往职业艺术家的道路上走,但这使得我越来越看不清周围的形势。现在我只想让自己跳出来,退到艺术圈外去看艺术的发展状态,沉淀几年后可能会对推广自己作品或是做艺术市场的目标更加明确。”

  樊墨安“任性”辞了职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毕业的研究生樊墨安自称“经历简单”,自美术专业本科毕业后工作3年,再考上书法硕士读了3年,后在中学教书1年。“现在辞去工作,是一个社会闲散青年。”

  樊墨安说自己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补课”,当年从国画转到书法专业是由于意识到书法对于国画创作的重要作用,硕士毕业后更感到自己多方面的不足。虽然书法专业毕业后可以做教师、搞出版或者进文博单位,“但我更喜欢自由地涂涂写写。中学的工作很琐碎,会占用不少时间,所以我任性了一把,辞掉工作找回自己的时间,这样有得有失”。因为自己对书画的学习都是“半路出家”,所以现在他专心于多做基础训练。“我的理想是做自由职业者,看上去暂时实现了,但要长久恐怕也有难度……”樊墨安的“任性”中不乏理性的担忧。

  张博的经验是一定要多看原作

  2009年在河南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张博考入中央美院攻读美术史专业的硕士,师从赵力进行明清美术史研究。如今,已经在嘉德拍卖工作4年的他,不仅实现了读书时“看名画”的理想,还“因为工作的关系,时常能接触到一些散落民间的传世佳作”。“喜欢读图看画,喜欢去伪存真的感觉,喜欢接触了解不同的人,喜欢天南海北到处看看,所以拍卖就是我的理想职业。在我看来,薪水、假期、是闲是忙等因素都是次要的,依照自己的兴趣作为参照物去选择职业,就不会有骨感的现实。”

  对于专业和职业的结合,张博的满意更多源自热爱,对于后来者,他的经验也就不像说教:“美术史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学科,用人单位对于这个专业的应聘者虽然最基本的要求是过硬的专业知识,但更看重你会不会用这些知识。例如仅仅对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的概念很熟,而具体面对一件作品时却认不出它们的面貌是不行的。所以我的经验就是要腿勤多跑,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拍卖行的预展,只要有展览就去看,只有多看原作才能知道你脑子里的理论点到底长什么样子。”

  王瑧和赵际芳一直在学习

  王臻201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出版物、书籍设计工作,一年前,她选择进入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做视觉设计师。“在学校里时间和创作都是自由的,工作时你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说,与做艺术最大的不同是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为所欲为”。“需要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需要去学习一个软件、一门语言,需要接受不同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社会变化很快,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尽管如此,王臻表示,读书时候的理想依旧没有变化,就是开一间属于自己的手工创意工作室。她还在坚持。

  “一口气把学位读到博士”的赵际芳却不一样,她的文艺小生活能与喜欢的专业相结合。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求学,以及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1年她进入《中国书法》杂志,如今已是编辑部主任。本科学习日语,因为“一直喜爱”转而系统地学习书法。不能进入北京高校,她选择了书法专业杂志社的工作,“编辑工作可以继续学不少东西”,8小时之余,她说自己最喜在家安静临帖、创作。

  曾春平们的“毕业后生活”仍在继续

  对于大多数学习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来说,曾春平的“毕业后生活”无疑让人羡慕。2014年6月从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前,曾春平已经联系好广东一家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岗位,如今则是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陆续获得中国美协会员、广东画院签约画家、广州画院青苗计划画家等多重身份。

  曾春平说,导师方楚雄对自己影响很大,“不进步怎能对得起恩师”。“现在创作主要是反映儿时农村所见,表现农民的生活状态。有一段时间,自己也在玩观念、玩当代,由于学识浅薄,做出来的东西有表面化、拼凑的感觉。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后,创作的机会更多了,但同时越来越发觉功夫在画外,自己的知识面还很单一。”曾春平说,“当慢慢在艺术上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向,努力表现自己的想法,又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时,从事艺术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广东教育出版社书法编辑刘帅、上海师范大学教师丘新巧、刚刚考取中央美院书画比较专业博士的韩玉虎、创业开办“修竹”书院的张曦歌、在是否就业中徘徊的书法博士田熹晶、做了17年语文老师年近半百成为书法博士的傅如明……采访中,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书写。这些“往届毕业生”的经历不尽相同,也许不足以给今天的应届毕业生提供借鉴,但是艺术给予每个人的那一缕光,灿烂斑驳而又丰富多彩,折射着人们在物质之外的某种期许。不伤毕业,勇敢前行。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分享: 更多
用户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